东北大学举办费林加科学讲座

东北大学于9月6日在青叶山公共会堂成功举办了诺贝尔化学奖得主本·费林加(Ben Feringa)的公开讲座——《建造微小的艺术》。约三百名师生及社区代表齐聚一堂,在三个小时的精彩分享中,跟随费林加教授的讲述,仿佛穿越至荷兰的田野与斯德哥尔摩的诺贝尔颁奖现场,在科学探索的趣闻与深刻的人生体悟中沉浸徜徉。

费林加教授建议将讲座主题定为《发现的乐趣》,以更准确地传达科学探索的本质。他回忆道:“当我首次研发出分子马达时,很多人质疑:‘你做这个有什么用?它毫无价值!’”他指出,这种质疑与历史上许多重大创新所遭遇的回应如出一辙,正如当年莱特兄弟的首次飞行也曾被视为无谓尝试。

在讲座中,费林加为基础研究的重要性进行了有力辩护,强调许多当代技术正是源自看似抽象的科学探索。“化学在20世纪中叶制造出第一种液晶,物理学则发明了第一个晶体管。而一部智能手机的诞生,背后是长达五十年的科学积累,”他解释道,“尽管智能手机问世仅十七年,却已彻底改变了世界。”

他还以mRNA疫苗技术为例,进一步阐述基础研究的变革力量。“卡塔琳·卡里科在八九十年代的研究曾被认为无足轻重,但她坚持了下来。到了2020年,这项研究成为新冠疫苗的关键支撑,”费林加说,“在科学道路上,毅力和对梦想的信念至关重要。”

费林加出生于荷兰一个农民家庭,尽管资源有限,他的好奇心与探索精神却从未受限。他成为村里首批接受大学教育的人之一,并凭借不懈努力与良师启发,最终走上诺贝尔奖的荣耀之路。

他以其在分子机器领域的开创性贡献而闻名——这类纳米结构能够实现可控运动。费林加将他的化学合成方法比作“乐高搭建”,通过功能模块逐步构建出日益复杂的分子体系。他的研究已催生多项重要突破,包括受人类视觉启发的分子开关,以及在智能药物递送中的潜在应用。

“我们希望药物在非目标区域保持‘休眠’,而在需要时被精准激活,”他解释道,“这要求我们能以高时空分辨率精确控制分子开关。”这些进展在应对细菌耐药性和提升癌症精准治疗效果方面展现出广阔前景。

在被问及如何保持科研动力时,费林加表示:“我从学生们身上汲取了巨大的热情,他们不断创造、提问、挑战。与年轻一代共事,是我莫大的荣幸。”

整场讲座中,费林加特别为在场的青年学子送上鼓励:“不要畏惧犯错,一次失败的实验或许正孕育着惊人的发现。请始终追随内心的梦想,并满怀信心前行。”

尽管对科研充满热忱,费林加也格外重视生活平衡。他热爱骑行,并视其为心灵重置的方式。“每天下班后,我会骑行15公里回家,途经鸟语花香的湖泊区域。到家时,疲惫尽消,内心焕然一新。”他还将家庭支持视为成功的基石:“家人包容我作为科学家的‘疯狂’,这对我们这行至关重要。”

讲座尾声,他引用路易·巴斯德的名言——“科学无国界,知识属于全人类,是照亮世界的火炬”,并深情呼吁:“让我们共同守护这束火炬,使其长明不熄。”

本场讲座由东北大学创索尼论坛主办,作为“分子材料未来国际研讨会”系列活动之一。新能源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NEDO)的高村长正史首先对分子机器研究作了简要介绍。随后,东北大学理学研究科教授丰田良、CatSci公司代表罗曼·莫罗多与东京科学大学助理教授福井直也共同参与了对谈环节,与费林加和高村展开深入交流。

费林加的演讲与互动环节在听众中引起强烈共鸣。东北大学理学研究科助理教授神野真史表示:“他分享的个人挑战与科研心得令我深感共鸣,极具启发性。”

专程从秋田大学赶来的博士后研究员玛丽娜·马克洛娃说:“这场讲座内容充实、视野前瞻,是一场完美结合了灵感与洞见的分享。”

东北大学校友、现任圣乌尔苏拉学园东中学校教师的藤咲幸信,特意带领多名学生前来聆听。“诺贝尔奖得主亲临仙台实属难得。这对有志于自然科学的高中生或未来希望从事科研的学生而言,是一次宝贵的学习机会。”